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规划所(UNESCO-IIEP)主办、厦门大学承办的“高等教育质量与就业:内部质量质量保障的贡献”国际研讨会6月9日-11日在厦门大学举行。来自26个国家的80所高校和10个国家质量保障评估机构180余名专家和代表参会。教育部评估中心主任吴岩、中国高教学会会长瞿振元、厦门大学资深教授潘懋元、IIEP所长SuzanneGrant Lewis、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主席Judith Eaton、欧盟全球大学多维排名项目负责人Frank Ziegele等出席会议。
教育部评估中心主任吴岩教授做了大会主旨报告,着重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概况、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家制度体系,阐述了中国内外部质量保障工作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文化。他指出,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颁布以来,中国政府聚焦“提高质量”和“内涵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设计并构建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平台、二支柱、三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该制度充分发挥高校质量保障的内驱力、外部质量保障的外推力,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经验参与国际高教质量保障工作、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已经形成了“五个新”,即“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成果导向”“持续质量改进”的新理念;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和条件的支撑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户的满意度五个度组成的新标准;周期性评估认证和质量常态监测相结合的新方法;研制并建成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连续发布系列质量报告的新技术;将质量保障升华为大学发展内生动力的新文化。2016年6月2日,中国全票获《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资格,充分说明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得到了世界高水平国家同行的认可,标志着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实现了“6个一”:一个从跟随模仿到比肩而行的里程碑;一张让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毕业生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一套国际实质等效的中国高教质量新标准;一张使中国工程师国际资格认证和流动的入场券;一种国际质量标准、规则制定的中国新声音;一次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新跨越。中国高等教育真正成为了国际规则的制定者,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平起平坐,实现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跟随者向领跑者转变。
研讨会上,国际组织和质量保障机构、高校负责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高等教育质量和保障事业的意义和重点。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质量与就业始终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有效建立起推动高校自身教育质量持续改进与提高的机制,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管理者和研究专家们直面的重要课题。IIEP所长SuzanneGrant Lewis表示,论坛的召开既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提供分享交流经验心得的平台,也鼓励了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教育相关的跨行业、跨领域人员进行交流对话,希望能通过加深对内部质量保障、就业质量体系以及大学治理的理解,形成推动世界高等教育进步发展的合力。IIEP资深专家MichaelaMartin详细介绍和分析了IIEP在全球开展的高校质量保障调研项目及结果,提出所有高校都高度重视质量保障工作,强调政府和高校领导层的支持是构建高效的高校质量保障体系最关键因素。欧盟全球大学多维排名项目负责人Frank Ziegele指出质量保障的组织结构、政策、工具和程序是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提升学校专业水平和学生毕业能力的重要支撑。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主席Judith Eaton表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不仅需要内部质量体系的保障,还需要外部质量评估的推动,对高校而言,应在良好的质量文化和追求内涵发展的之间达成共识和平衡。
来自英国、美国、德国、巴西、智利、肯尼亚等国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内部质量保障制度设计的有效性与创新性、内部质量保障与就业、内部质量保障与质量文化、内外部质量保障的联系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报告了中山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机制和方法创新;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报告了同济大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全过程联动提升学生就业的经验;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重点报告了厦门大学在内外部质量保障结合方面的探索;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集中介绍了应用型大学质量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中国代表的发言,引起了与会各国代表的浓厚兴趣、强烈关注和高度评价,认为中国高校已建立理念先进、设计科学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其标准、方法、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权威报道,报道引用了吴岩主任的发言内容,专门提到中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已超过2600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加强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质量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和时代主题;报道认为这次国际论坛非常及时,因为中国大学正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开展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经过三天的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和开放式主题讨论,这次会议给我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质量是当今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与核心使命。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心已经转移,从过去关注数量增长到今天全面提升质量,质量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的优先重点和第一战略。发达国家正在强烈回归本科教育,着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体系。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没有科学合理、系统完备和运行良好的保障体系,提高质量就无从谈起。目前,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适合于本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广泛开展双边或多边合作,区域间以至国际间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不断建立。同样,各高等学校也建立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内外兼顾和互补的完整质量保障制度。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必须向社会开放。要充分吸收和整合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事业、媒体、公众等社会力量参与质量保障,要多听取用户意见和建议,反映用户利益诉求。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需要有效的资源配置相结合。质量提升与保障体系建设如果不与相应的国家质量政策、质量资源配置有机联系,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与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将质量评价监测与认证,与相应的资源分配、奖惩制度结合,激励高校不断改进工作、提高质量。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必须高度重视质量文化建设。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及其有效运行,离不开文化建设。如果说质量保障是质量提升的外在制度约束,那么,质量文化则是质量提升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反映在政府、高校和社会对质量的自觉认知与自觉行动,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追求工作高质量都被看作是一种信仰。(摘自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网站)
教育部评估中心主任吴岩教授做大会主旨报告
国际研讨会开幕式嘉宾和代表合影